夏
治
三
伏
“冬养三九,夏治三伏”,三伏天就要来了,7月16日将正式入伏。
这个阳气旺盛的时候选择三伏贴贴敷,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三伏灸即三伏天灸,三伏天灸是一种在三伏天进行治疗的方法,它是中医实践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外治法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根据传统中医“春夏养阳”原则以及“天人相应”原理,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药物便于吸收的夏季,尤其是在夏季气温最高的三伏天,在人体穴位上运用药物贴敷、隔物灸等外治的方法,药性易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于有关脏腑,达到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目的。预防冬季易感疾病,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是冬病夏治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疗法。
功效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补虚助阳
化瘀止痛
调理气血
扶正祛邪
适
应
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2.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
3.妇产科疾病: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坐月伤风等。
4.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5.小儿常见疾病:消化不良、厌食、哮喘、咳嗽、发烧、抵抗力低下等及体质虚弱、阳气不足怕冷、腹痛腹泻等多种阳虚体质的孩子。
6.肿瘤及其术后调养:艾灸可培补元气,温通经脉,健脾益胃,消瘀散结,对恶性肿瘤辅助治疗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调节免疫,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在术后艾灸可促进机体内脏功能恢复,减轻术后并发症,可缓解胃肠道不适反应,如恶心、呕吐、纳差、腹泻等症状。
治
疗
时
间
注意事项:
灸后风寒需谨避,
七情莫过慎起居,
切忌生冷醇厚味,
惟食素淡最适宜。
艾灸后注意事项知多少?
艾灸后切忌吹凉风,尤其夏天不得吹空调,饮食忌生冷寒凉之物,出汗后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
喝水--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艾灸之后,可以喝一杯温开水,艾灸后喝一杯温水,60°左右,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洗手?
艾灸后如果马上洗手,最好用热水,高于体温,50°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洗澡?
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洗,但是最好等8小时候,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休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的挥发和利用,此时再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心情?
大喜、大悲、大怒,这样的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饥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
返病现象?
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果,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程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正常。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拔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灸泡?
艾灸后出现灸泡后用无菌针刺破水泡,用医用棉签或棉球吸干渗液,之后会出现灸疮,有了灸疮疗效更好的,重灸出奇效,大泡除顽疾就是这个道理,灸疮期间也要坚持温灸,让艾灸效力持续,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
温馨提示
注:请在选择治疗时咨询医生,并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三伏灸治疗,贵在持之以恒,建议连续治疗三年,疗效更佳。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