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仔猪腹泻已成为影响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疾病,特别是刚出生的仔猪,一旦发生仔猪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发病率50%~80%,死亡率80%~%)。为了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提高仔猪成活率,本文就仔猪腹泻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概括总结,供各位技术同仁和养殖户参考。一、发生仔猪腹泻的原因1.生理性腹泻仔猪的生理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系统和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很差,气候骤变、风邪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会导致腹泻。2.营养性腹泻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哺乳期母猪营养不良,母乳中营养物质缺乏,可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仔猪消化系统机能发育不健全,饲喂高蛋白、高钙饲量,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的发生。3.寄生虫性腹泻一是猪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日~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磨牙,异食癖,生长发育缓慢。二是线虫病,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黏液性或血性下痢。4.细菌性腹泻4.1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根据其毒力和临床症状可分为至少三大类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ptpxingenicE.coli,ETEC)、黏附与脱落性大肠埃希菌。ETEC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猪大肠埃希菌病原菌,我国大约有35%病例由ETEC引起。大肠埃希菌致病因子分别为溶血素(H)、K88菌毛(K)和肠毒素(T),ETEC的致病因子则主要有定居因子(CF)和肠毒素2种。CF吸附于小肠上皮细胞,产生热敏肠毒素(LT)或耐热肠毒素(ST)致病。肠毒素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受体结合,使胞浆中的环腺磷酸(cAMP)水平升高,导致电解质向细胞外主动分泌,引起严重的水与电解质流失。另有研究表明ETEC能诱导小肠上皮细胞自吞噬。4.2其他细菌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ens)又称魏氏梭菌,有A、B、C、D、E、F共6个血清型,其中C型对新生仔猪的危害较大,使新生仔猪拉血便。A、D两个血清型对成年猪的危害较大,引起坏死性肠炎。近年来发现A型与大肠埃希菌(K88,P)混合感染引起新生仔猪腹泻。5.病毒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轮状病毒(RV)和一些其他病毒。5.1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主要导致2周龄内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小肠是其重要的靶器官,导致小肠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的正常消化功能遭到破坏,使营养物质在小肠内不能正常分解代谢,造成肠道内环境失衡,临床表现出腹泻,严重导致脱水。5.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编码的蛋白包括具有调控病毒株和靶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病毒株与靶细胞融合的S蛋白,促进囊膜和病毒粒子形成的E蛋白以及可以作用该病毒分子检测标记的特别保守的N蛋白和促进病毒粒子重装的M蛋白。病毒经口和鼻感染后,直接进入小肠,病毒的复制是在小肠和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浆中进行。由于病毒增殖首先造成细胞器的损伤,继而出现细细胞功能障碍。肠绒毛萎缩,造成了吸收表面积的减少,小肠黏膜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减少进而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属于渗透性腹泻。5.3轮状病毒RV是一种RNA病毒,可以编码多种蛋白包括:结构蛋白VP1-VP6和5种非结构蛋白NS1-NS5。RV常引起仔猪消化道功能紊乱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呈隐形感染,对环境中的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而且RV在体外较难培养。除这些病毒之外,在仔猪腹泻中也分离到了猪圆环病毒、猪嵴病毒、博卡病毒、伪狂犬等病毒。

二、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1.生理性腹泻的防治搞好饲养管理,保证舍内的温湿度和环境卫生;断奶时要根据仔猪的体况,合理安排断奶时间,并逐步过渡;避免惊吓、转群、母仔分离、突然更换食料等一切应激因素。2.营养性腹泻的防治一是饲喂全价的饲料,保证营养平衡。饲料营养全价,配方合理;不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饲料中可添加有机酸和复合生物制剂(如:三君荟),来调节仔猪肠道均群平衡,避免肠道疾病发生。二是搞好妊娠母猪的整个妊娠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妊娠期间的营养水平及预防保健工作。3.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制定合理的驱虫保健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仔猪在断奶和转群时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各进行一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1周~2周进行一次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2次~3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购进来的仔猪和种猪要驱虫隔离30d后再混群饲养。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4.细菌性腹泻的防治主要从饲养管理、卫生环境、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四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母猪在产前45d、15d注射大肠杆菌苗;产前30d肌注仔猪红痢疫苗。仔猪出生后35d~40d,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也可使用复合生物制剂(如:三君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以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5.病毒性腹泻防治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疫苗防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在母猪产前25d~30d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然后采取对症疗法、口服复合生物制剂,选用敏感抗菌素防治细菌继发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针对脱水严重的猪,可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黄芪多糖或肌注ATP,补充机体水分和能量,提高机体抗病力,防止脱水;在饲料里面添加复合生物制剂(如:三君荟),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也可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使用,以降低肠道疾病的发生。抗生素类药物常被当做治疗腹泻的首选,被大量使用之后引起致病菌耐药性提高,效果不显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菌,尽管止住腹泻也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环境,阻碍肠绒毛发育,导致生产性能降低。目前很多企业在尝试用生物制剂来预防及治疗腹泻,生物制剂在保护肠黏膜、建立并维护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动物免疫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生物制剂将是减抗、替抗的首选产品。综上所述,由于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繁多,仔猪腹泻临床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防治时,一定要找准腹泻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及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然后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igroup.net/fxlr/1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