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怎么好得快,通过艾灸疗法就能轻松治愈,见效快,基本没有副作用,是家庭的好帮手。我们在使用艾灸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艾灸知识,还要了解艾灸注意事项。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学这些内容吧!
口腔溃疡是指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烂性疾病。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口腔黏膜糜烂而成溃疡。某些患者产生自身抗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使淋巴样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因子,引起棘细胞变性而产生黏膜溃疡。某些脏器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发生异样变化引起口腔溃疡的反复发作。也可因外伤引起口腔糜烂、细菌感染而成溃疡。
从西医角度看,口腔溃疡就是口腔黏膜“破了个洞”。这个洞可深可浅,小如麦粒,大如黄豆,或圆或扁,形态各异。中医对口腔溃疡也早有记载,认为它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都有关系,常发于上述脏腑功能发生紊乱时。
“岁金不足,炎火乃行”。中医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因为人身体中有了“火”。中医讲的“上火”,有两种一种是实火,一种是虚火。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讲解一下,这两种“火”产生的原因和不同的表现。
怎样判断体内的火是实火呢?一般情况下,因为过量进食了油炸、烧烤、辛辣的食物引起的上火就是实火。比如说油炸的肉类,烤串,辛辣的食物如辣椒,水煮鱼等等。一般这种火,发生的比较快,比如晚上吃了这些食物,第二天就有可能出现口腔溃疡。
还有一种“火”就是虚火,这样火一般情况下是由于连续熬夜,负面情绪,劳累,压力过大等等引起。虚火的发生一般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发病较缓。
实火和虚火发生的原因不同,当然在口腔溃疡的表现也就不同了。实火和虚火在口腔溃疡上的表现不同有四点:创面大小,颜色,溃疡周围和感受。如果是实火引起,那么一般口腔溃疡创面比较大(黄豆大小),溃疡面发黄,溃疡周围红肿突起,而且痛感明显有灼烧感。
虚火引起的溃疡,一般情况下,溃疡面较小,颜色发白,溃疡周围粉红,突起不明显,痛感较小。
如果通过溃疡面还是不能区别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那边小编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通过身体的其他表现来区别实火还是虚火。实火表现为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虚火一般变现为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等。分清了实火和虚火,针对不同病症,小编将在下一小节中跟大家分享不同的“上火”该怎样辨证施治。
中医学辨证论治
(1)脾胃积热
口腔内黏膜、舌面等处见黄白色溃疡烂点。或见白色糜烂样溃烂成片,周围黏膜鲜红微肿,灼热作痛,影响进食,兼见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艾灸穴位:地仓穴、合谷穴、内庭穴。
(2)阴虚火旺
溃疡点灰白,周围色淡红,溃点一般1-2个或2-3个,周围轻微充血,兼见口干舌燥,溃疡点疼痛,失眠,五心烦热,舌红苔少。
艾灸穴位:照海穴,三阴交穴,廉泉穴,复溜穴。失眠者加神门穴,内关穴。
口腔就像汽车油箱的入口,每天需要源源不断地接受吃的和喝的。和其他器官一样,口腔也会犯病,而口腔最常见的毛病,再没有比口腔溃疡更常见的了。口腔溃疡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病,但它可以让人吃不好、喝不得,轻轻一碰又痛得钻心,整天为其牵肠挂肚。
那么,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理论素有“喉咙唇舌诸病皆归属火”之说,喉咙、口腔的首要病理变化——红肿、痛苦悲伤、化脓等常归为“火”的体现。内火按照各个不同脏腑的症状来分,又有心火、胃火、怒气等不同。五脏六腑之火都可能上冲口腔、喉咙,其中,尤以“心火旺盛”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
对这两种溃疡的治疗,除了可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以泻心火之外,也可艾灸神阙穴来进行防治。
为什么要艾灸神阙穴?
正常情况下,心为火脏,为阳居上,像太阳一样温煦大地,大地得温则能生长万物;肾为水脏,为阴居下,人体的心火下移于肾,可使肾水不寒。而人体的肾中水汽随肝气冲腾,可以济心火,防止心火过亢!如同沧海中水被太阳映射,蒸发后化为水汽而上涨为云,可以遮拦太阳的热一样,这种情况叫心肾相交。
但如果心和肾之间的沟通除了问题,肾水不能上济心火,火不能下降以温肾水,便会出现了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而位于腹部中央的神阙穴,是心肾相交的门户,是沟通心肾之间的机关,因此艾灸这个穴位,等于是让心和肾之间重新建立了联系,心肾得以沟通,肾水得以约束心火,口腔溃疡自然也就不再出现了。
神阙穴
艾灸神阙穴也适用于脾胃郁热型的口腔溃疡的原因,与中医里“脐为脾之侯”有关。
涌泉穴
“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涌泉穴”。
选择神阙穴、涌泉穴施灸,既可引火下行,又可调理脾胃助长正气,具体方法为悬灸5~10分钟,致皮肤发红为止,每天1~2次。
口腔是人体能量供应的第一站,负责食物的初加工,是食管、肠胃深加工的基础,为了不让溃疡经常光顾这里,我们日常还要注意健康饮食,远离油炸肥腻的垃圾食品,防患于未然。
肾虚血瘀发病之本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学“口疮”、“口破”、“口疡”、“口糜”、“口疳”等范畴。此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及齿龄属胃与大肠,任督等经脉均上络口腔唇舌。其病因病机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指出了责之于“火”,至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又指出了“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已认识到口疮之“火”当分虚实。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口舌》中详细地叙述了口疮的证治,“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治当以清胃泻火主之,此正治之法也,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纵观古代文献,口疮的发生,不外心脾积热、外感邪毒、阴虚火旺、阳虚浮火四端。《诸病源候论·口舌症候》谓:“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患病日久,湿热浊毒耗气伤阴,损人气血,出现虚实夹杂证候。故治疗应攻补兼施。
口疮早期可分为外感邪毒,脏腑郁热之实证,但迁延难愈的顽固性口疮多为素体阴虚,或热毒蕴久,暗耗真阴,导致肾阴亏损,虚火浮越,甚则阴损及阳,或过用误用寒凉药物,伐伤阳气,而使肾之阴阳两虚,进一步可发展为肾阳虚衰,寒凝血脉,而成阳虚血瘀之证,以致肌膜溃烂,久不收口。故本病的病机以肾虚血瘀为本,其病理性质属虚证或虚实挟杂证,临诊当详辨论治。
PS: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多多传扬,帮助更多人了解养生知识,远离疾病的痛苦。医之艾灸,艾产品、砭石产品,厂家直销,货真价实,艾条,艾绒,艾柱,艾灸发热贴,坐灸仪,砭石系例等,产品齐全,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到微店看看,如果您是店面,养生馆,个人用量大,还可以订制,享优惠哦!加盟代理⊙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