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番泻叶高温高燥沙土生,少即通

北京白癜风专家挂号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甘苦,寒

大肠经

名字里带“番”字儿的也是外来引入的物种,比如说番荔枝、番薯,而番泻叶最早引入记录可追溯到唐朝时期,那是盛世的文化经济交流带来的草药流通。但番泻叶的医学作用、是直到清朝之后直至近代,才逐渐被重视和利用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大约公元年到公元年的时期,中世纪的尼罗河沿岸生活着一群以游牧为主的Ababda人(见上图,在年粗统计此族仍有25万人),他们主要的收益来源是长途贸易。

图片来自网络

脑补一下,荒无人烟的沙漠中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乘骑着骆驼,排着长长的商队,翻越一个又一个沙丘、前往遥远的的国度,而他们用来贸易的主要货物就是在埃及自然生长的植物——塞纳叶,也就是番泻叶。

图片来自网络,尼罗河流域

中药书中记载,番泻叶有泻热导滞的功效,主治热结便秘、积滞腹胀。医院做肠镜的前一天,一般人都会收到5g的番泻叶清肠用;还有很多减肥药当中有番泻叶的成分;国外也有专门用番泻叶、番泻荚果做的通便成药。想必大家对番泻叶已经很熟悉了。但是,番泻叶是“攻下药”,和同类药物一样,要辨证用尚可,若无辨证地长期用,危害也挺大(见后文)。

图片来自网络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番泻叶的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

番泻叶主要植株来源有两种,二者为同科同属。一是狭叶番泻、产于热带,东非洲的近海及岛屿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南部均有。我国年开始从印度引入种植,目前种植地主要在海南、云南及广东。

图片来自网络,狭叶番泻

二是尖叶番泻,产于热带非洲尼罗河流域(热带)。二者叶形稍有别,叶的功效类似。狭叶番泻因为在更加干燥的地区生长,叶子更窄细,而尖叶番泻可能是其改种在稍湿润环境下的变种、叶片较宽,从产地、花色、荚果的类同上可以支持我们的推论。

在中药饮片中、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我们也可以一并格物和认识。

图片来自网络,尖叶番泻

番泻叶,为豆科山扁豆属植物、番泻的小叶。狭叶番泻是草本状小灌木,高可达1米,故也常被成为“番泻树”。喜雨量少、炎热干燥的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时影响生长。原产地非洲的苏丹产区(热带地区)年降雨量不超过~毫米,年平均温度为24~26℃(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对比,广东珠海在~年、年平均气温22.5℃,年平均降雨量达到.9毫米)。

图片来自网络

番泻树对土壤条件的反应很强烈,它们不能忍受过高的土壤湿度和土壤内氧气的不足。一般的树木,都是叶片维持着“散水湿、打开空隙交换气体以转化并增加糖分”和“关闭空隙、减少水分蒸发”的平衡。而番泻树,直接根部就不喜欢太多的水湿,连其苏丹道地的空气中、也是水湿非常少。可惜番泻树的根部网上没有多少资料可查,但我们通过祂生长的环境,可以猜测到番泻的根、茎、叶都在维持着高浓度的水湿在体内,以供生长所需。

图片来自网络

番泻植株的茎截面圆形,叶片对生于茎上,花茎也生于茎分枝处。叶片稍带革质,掰开有少量滑滑的液体。狭叶番泻的叶面浅黄绿色,叶背浅绿色,微有毛茸,无压纹,质薄而脆;尖叶番泻则两面均有细短毛茸,面带压纹。叶巽带毛,疏风散水;叶质革中滑,有保水收敛、增液滑肠之功。(双向作用)

总状花序腋生,有花6~14朵,花色黄(禀土性)。其实,番泻植株从2~3月播种至开花结实只需3-5个月,只要环境合适了,生长力可谓惊人。

图片来自网络

番泻树的荚果,形状也很特别,侧看为肾型,还有番泻的变种、也是在地中海生长的植株“膀胱番泻”(BladderSenna)的荚果会膨胀,看起来像膀胱。看来番泻植株和五行之“水”,分隔不开了。如果单独为了解除大便问题而长期使用番泻叶,也要考虑番泻叶对肾、膀胱的作用才行(顾此失彼乃大忌)。

在《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有载:狭叶番泻和尖叶番泻的干燥成熟果实(番泻荚),功用与叶相类同,且服后腹痛的副作用较小。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入药部位番泻叶,一般是在生长盛期的晴天采,及时摊开晒干而成。看饮片的宽窄,我们就可以知道是来自于狭叶番泻还是尖叶番泻。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番泻叶(如下)都为狭叶番泻,从印度进口不少。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番泻叶的特性:生于大热大燥之地(生地在乾位)故而寒性明显且与大肠、肾相关(乾位后天主大肠与肾,且荚果象形提示与水性相连);叶片革质中滑,有拥有保水收敛、滑肠通便之功;叶片双面带毛,又存疏水疏风之力;其味甘苦,能缓离热。

历代医家评述按

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番泻叶讨论的前人书著

《饮片新参》(年):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诊验医方歌括》(年,坐啸山人):形尖而长,状如柳叶,用数十片沸水冲服,专利大便,下三焦之火,泻诸热湿邪积垢,并去烟毒,轻者服一二次,重至三次,有利无弊,通畅即止,用代茶饮,极稳极便。

《西药大成》(年):泻性最稳,其功力最可恃。

《药物出产辨》():八九月新。苦,微寒。去湿聚热结,通大便闭塞。

按:最早的记载为元明时期的《回回药方》,但书本残缺已未能见论述,搜寻的资料当中有述,其书中为番泻叶与其他药物搭配一起治疗中风、癫痫和紫白癜风。古人称番泻叶为“辛那”(音名),而对番泻叶外表的描述、最早则为《诊验医方歌括》,书中提出“下三焦之火,泻诸热湿邪积垢”的主治,但“通畅即止”。《西药大成》中论述其“泻性最稳”。

综上可见古人在这外来药物进入之后的本土化过程中,也在努力探索其功效。但少了《神农本草经》等古籍的格物和禁忌提醒,番泻叶在现代有几近滥用的趋势。

其中滥用最甚,是在“减肥药”市场之上,虽利用通便泻积之功,却忽略了“通畅即止”,其寒性将直接积累于肾(中医概念的肾)。不少案例中、很多女性因几个月地大量服用番泻叶来减肥、而最终导致闭经、肾功能受损。

第二滥用之处,则是长期拿来通便,却忽略寒气积累于肠道,导致结肠黑变病(是指,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大于60岁。主要有腹胀、便秘及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番泻叶中含有的化学成分,能刺激肠道神经并让肠道蠕动加快,长期刺激,除了会导致对番泻叶的剂量依赖性(越吃剂量越大才有效)之外,就会导致如下肠道改变,这也是大肠癌变的前奏。(停用番泻叶或大黄后,服用纠偏中药方剂可以改变的,我不止治过一例了,要有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

吹中药没有副作用的可以闭嘴了,长期地使用有偏性的药物,终究会导致药物“不对证”而让人体受损。中药的偏性是来帮助人纠偏的,拿来“造偏”的人、就是暴殄天物的深度中医黑。哎,我好像又热血了。

关于近现代人对番泻叶的使用经验

泻下作用研究:番泻甙经人体肠道菌群分解为大黄酸蒽酮,泻下机理同大黄;另一泻下机理是,番泻甙能抑制肠道对葡萄糖、钠和水的吸收,增加肠腔内容积继而刺激肠壁反射性地使小肠和结肠蠕动增强。

用量过大:番泻叶致泻作用因人而异,有人服用10克,并无通便作用,亦无不良反应。但有人服10克则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腹痛、黑便。所以常规用量也应先以小剂量试用,逐渐加量。用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可见头晕、行走不稳、面部麻木等。一般用于缓泻勿大于2克,峻泻勿大于6克。

止血作用:对胃、十二指肠出血有效。用该品水浸液于胃镜下喷洒于胃出血处,直视可见有即刻止血作用。

其他作用:有报道,服用番泻叶后有面部麻木、头晕、大小便时无感觉或痒感、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程度不等的痛觉减退;服用大剂量番泻叶可出现尿潴留、恶性血压变化(高血压)等。另,有抑菌作用。

过敏禁忌:有报道出现过服用番泻叶泡水出现的过敏性药疹和过敏性休克。

基本剂量:

缓下为1.5~3g;

攻下为5~6g;

观察可逐渐加量到6~10g;

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后下。

按:所有现代的毒性研究和作用分析都是格物依据,我们可以看到番泻叶直观的收涩的作用(止血);在稍大量使用的时候会让人有胃肠道反应,属于攻伐稍过,整体消化道都蠕动增加;头晕、行走不稳和面目麻木,与寒伐中阳有关,同时也和番泻叶“保水”功能有关,神经鞘、脑组织水肿,脑脊液压力增大是可能机制之一。

另,尿储留和恶性血压增高,这在我们前文的格物当中已经知道这个副作用的可能——它在量大使用的时候,保水功能太过,影响了冲脉压力(出现从冲脉之底、膀胱而来的压力);另,不排除与影响肾功能有关。

但,禁忌症和副作用,看你用在哪里、怎么去用,也许在某个证上,你正正需要番泻叶的这些功效。

在前文产地与格物部分,我们知道番泻叶有“保水收敛”与“泻下”的双向作用,泻下之用、我们多为少量、热水泡、后下;大量用时、则可能动用了其“保水收敛”的作用。

关于文献中提及的禁忌

《饮片新参》:中寒泄泻者忌用。

现代:体虚及孕妇忌服。

按:寒泻滑肠,故不能与寒者用。体虚和孕妇这点,大家一定要铭记于心。便秘不一定要盯着“通”字来,减肥也不靠通便成功,长期便秘需要整体调理、勿私自滥用药物,切记切记。

总结番泻叶的特性

总结番泻叶的特性:生于大热大燥之地(生地在乾位)故而寒性明显且与大肠、肾相关(乾位后天主大肠与肾,且荚果象形提示与水性相连);叶片革质中滑,有拥有保水收敛、滑肠通便之功;叶片双面带毛,又存疏水疏风之力;其味甘苦,能缓离热。

所有现代的毒性研究和作用分析都是格物依据,我们可以看到番泻叶直观的收涩的作用(止血);在稍大量使用的时候会让人有胃肠道反应,属于攻伐稍过,整体消化道都蠕动增加;头晕、行走不稳和面目麻木,与寒伐中阳有关,同时也和番泻叶“保水”功能有关,神经鞘、脑组织水肿,脑脊液压力增大是可能机制之一。

番泻叶有“保水收敛”与“泻下”的双向作用,泻下之用、我们多为少量、热水泡、后下;大量用时、则可能动用了其“保水收敛”的作用。

寒泻滑肠,故不能与寒者用。体虚和孕妇这点,大家一定要铭记于心。便秘不一定要盯着“通”字来,减肥也不靠通便成功,长期便秘需要整体调理、勿私自滥用药物,切记切记。

往期文章欢迎点阅:

细说中药

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发散风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清热解毒药的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凉血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虚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大黄——入血清疏安五脏,汲水蓄力荡涤浊

细说中药

芒硝——寒水析晶刚破结,软坚开闭清泻火

熊大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yigroup.net/fxzl/4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