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的一种情况。此病发病率很高,医生常使用中医药治疗,一般疗程是1到2周。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从西医方面看看肠系膜淋巴结。
人体有个免疫系统,其中分为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但是,小儿的发育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的免疫生理问题,一般来讲,在12岁之前,小儿的免疫是以周围免疫系统为主: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其中淋巴结、扁桃体又是重中之重。
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最有用的就是鼻腔部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如果加上扁桃体,则是小儿免疫的三大关卡。关卡,也可以谓之关键之处,用中医的说法,则是正气聚集的地方。
六淫等外邪致病,必定经过两关:鼻、咽喉,若是再深入,就是腹部,也就是由表入里。
鼻部,是淋巴结群所在,咽喉,则是扁桃体所在;腹部,就是肠系膜淋巴结。所以,在碰到有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的小儿(家长)或成人,或者碰到慢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如果家长或者成人问:需要手术吗?肯定的回答是:不需要。一是因为手术不能改变患者目前情况,有可能存在明显的手术后遗症(因为临床经常碰到,术后更难治疗);二是手术之后,或者切除扁桃体,小儿更容易犯病(因为没有关卡,病邪能长驱直入)。还有一点,临床上,对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不要简单看做感冒,因为呼吸道,都是一条线的,从鼻腔到肺泡,所以,小儿一感冒,首先是鼻(鼻塞、流涕、喷嚏之类),如果此关失守,则是咽喉(咽痛、咽痒、咽干之类),如果咽喉失守,就是气管、肺之类,此时则是咳嗽、甚至气喘。
所以,从一个感冒消失,变成咳嗽的出现,并不是感冒好了而出现新的病(支气管炎、肺炎),反而是病加重了。此类情况,发生于免疫低下的人,用中医来讲,就是此类患者的正气不足,说白了就是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就是脾胃之气不足。
那么,疾病转入,变成肺炎之类,若是治疗好了,就痊愈了吗?不一定,有一部分小儿,再往里深入,出现腹痛之类,这个往往就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当然,也有一部分小儿是在感冒,或者咳嗽的时候,同时发生腹痛的。也会有一部分小儿不会发生。关键就看体质强弱,体质弱多有变化(病入腹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小儿此时很少高热,往往就是低热状态。这个与积食发热类似。但是,不是所有小儿都有。
腹痛,这个症状有点意思。有的小儿会突然大喊大叫,说腹部很痛(剧痛),结果,你给他揉一下,小孩顿时活泼乱跳,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也有的小孩是隐隐作痛,也是揉一下就正常了。这个疼痛,多数没有发作的时间规律可言,一般都是静态或者吃饭的时候有发作。
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呕吐,此病的小儿,很少见到严重的呕吐,一般都是吃饭的时候出现呕吐比较多见。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有呕吐的趋势,但是没有吐,就是一种呃逆、嗳气的。也有一些小儿,没有此症状。
腹泻或者便秘,不会严重腹泻,就是一天2次左右的大便,不成形。但是,便秘的却是很多,一问之下,小儿经常便秘,2到3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都有可能。或者一天一次,但是大便干。
中医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正气不足,常感外邪,关键在脾胃。
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脾胃。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第二点:常感外邪。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缺一不可。第三点:邪气入里。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在此,啰嗦一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第四点:留滞中焦。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第五点:津血凝滞。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其实,西医的病理学,就是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所以,中西医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上面,是不谋而合的。因为患儿正气不足引起外邪留滞,最后导致津血凝滞,不通则痛。所以,本病的病理邪气就有:湿邪(严重者就是水饮)、瘀血、风寒。因为这些都是实性邪气,容易“郁而化热”,所以,此种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郁热在体内。
还有,患儿的体质是不足的,所以此时小儿是虚实夹杂的状态,虚在中焦,在脾胃,在津血。腹痛为主,有恶心,或者便秘。腹痛喜温喜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
腹诊:腹部柔软,基本没有抵触感。但是,有的小儿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因为虚寒为主,才会喜温喜按;因为有风邪留滞,所以突发,而且有的时候痛处不固定。不管怎样,都是以肚脐周围为主。
1、腹痛,喜温喜按,以肚脐周围为中心。若有若无。2、经常外感(容易感冒)。3、伴随症状:恶心、大便干结,或者轻微腹泻。4、西医手段:腹部B超。
5、鉴别诊断:
胃痛: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未完全,所以胃脘部在肚脐上方。所以此时需要鉴别。胃痛会有明显的经常的呕吐症状。用手按压往往有疼痛加重。还有,小儿胃痛,多数与饮食有关,家长多给小儿吃冷食、零食和垃圾食品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常见病,以前治疗常常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等抗炎治疗,看似是不大的病,但至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国药准字号复方丁香开胃贴―——采用独特的挥发油弥散透皮吸收技术,脐部神阙穴给药,挥发油气态分子超强渗透吸收,吸收率是皮肤其他地方的8倍,神灯烤热5―10分钟开始起效,20―30分钟止痛止胀,药效持续十二小时以上,患儿及家长、医生都非常满意认可。根据患儿病情,一周或两周为一疗程,更要好好调理体质,关键是调理脾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