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必看
猪场老板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产房腹泻,因为日龄小,伤亡迅速,一旦发病通常都是整窝拉稀,整窝伤亡!
②、当前猪价行情,一头仔猪均价在元左右,伤亡一头少六百,一窝按10头仔猪,X10=0(元),整窝伤亡至少损失0元。您或许用过很多药,打过很多针,啥药都用了,就是没效果
中药提取,灌服不伤仔猪:
仔猪腹泻特效药
现在用,马上好??
50分钟见效,2-3天痊愈。
饮水拌料均可,不用打针
不会有应激反应,不会有耐药性??
保护小猪肠道菌群平衡,不影响小猪后续长势??
提高仔猪成活率,提高猪场收益!
降低仔猪损失率95%以上!
免费咨询点击直接通话( 二、母猪的分娩管理粗放决定了哺乳仔猪会发生腹泻 1、母猪延后分娩意味着胎儿生长发育不良 规模猪场普遍出现母猪到了预产期不启动分娩现象,往往需要借助注射外源性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氯前列烯醇才能启动分娩,否则退后2-3天、甚至5-7天才能分娩。这与感染繁殖障碍性疾病引起的流产、早产、木乃伊胎、热应激引起的死胎不一样,延期分娩意味着猪场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通过研究发现,母猪延期分娩与胎儿发育不良、胎衣显著减少和羊水不足等密切相关。造成母猪延期分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饲料的营养和安全、定期一个月做一次抗菌药物保健、产前7-10天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产后感染、饲料的霉变和长期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等引起母猪健康状况下降、体质虚弱、胃肠机能受损、造血机能受到破坏等有关。母猪不健康才会引发仔猪不健康,母猪供给胎儿的营养物质不足,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胎盘进入胚胎,同时代谢产物有没有顺利带走,造成胎衣变薄、羊水减少和胎儿发育不良,结果羊膜囊的体积减少,对子宫壁特别是子宫颈的压力降低,打不开这个“门”,于是延期分娩。 2、产程过长意味着胎儿会发生腹泻 母猪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体质较弱、体力消耗过大等引起产力不足、天气炎热性热应激所致血氧不足**肌肉收缩无力,或由于羊水不足引起产道润滑不够分娩阻力增大,先天性产道畸形、狭窄,投胎母猪骨盆狭小和产道狭窄,胎儿过大等引起分娩阻力增大等,由于产力不足、或阻力过大、或产力不足和阻力过大同时存在等导致母猪分娩时间过长,胎儿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被挤坏、或羊水不足保护不了脐带被憋坏等导致胎儿受损,胎儿产出后1-3天内拉稀和死亡率特别高。 3、滥打缩宫素意味着小猪会拉稀 母猪产程过长时猪场往往会使用缩宫素助产,这样会加重小猪的腹泻。究其原因以下几点:(1)缩宫素会引起产道的痉挛性收缩,加重对产道内胎儿的损伤;(2)加快了羊水的流出,在分娩后期产出的胎儿由于缺乏羊水,产道干涩,分娩阻力更大,甚至导致部分胎衣碎片或胎儿滞留或憋死在**内;(3)缩宫素会到致初乳的丢失,胎儿失去初乳的保护肯定会腹泻。 4、产后子宫护理不到位意味着小猪会拉稀 产后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子宫感染,这与产后子宫内环境恶化、没有清宫有很大的关系。产后母猪常有胎衣碎片或胎儿滞留在子宫内,产后恶露不尽会引发产后感染加剧,产后痛疼、产后水肿会引起母猪产后舒适感下降,易出现产后便秘、厌食、高热和乳房水肿等,最终导致奶水少、质量下降、炎性因子多,小猪在这样的环境下吃了这样的奶水,肯定会腹泻。 三、仔猪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仔猪容易发生腹泻 1、仔猪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以及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 仔猪出生后由母猪腹中的恒温环境(38.5℃左右)转到了外界的气温波动环境,由原来的从母体被动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转到自主吸食母乳和自主呼吸来维持生命,由原来的高度受保护的子宫内环境转到直接与外界接触的恶劣环境(温度、湿度、氨气、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诸多因素)中,其生活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导致仔猪不适应,从而发病率较高。 常温环境温湿度的不断变化对仔猪的应激比较大,特别是温度的变化。由于仔猪皮下脂肪很薄,怕冷不怕热,易产生冷应激。优良的环境条件也是增强仔猪免疫力的又一措施。研究表明,暴露于较差环境或寒冷(8~12℃)条件下的仔猪免疫能力受到抑制,对传染性胃肠炎的敏感性升高,腹泻发生率增加。刚出生1周内以32~35℃为最宜,以后每隔1周下降2℃。 2、消化道结构发育尚未完善、对食物的适应性差 正常情况下,初生仔猪消化器官虽已形成,但其体积和重量比较小,特别是3周龄以前的消化器官很不发达。研究发现,整个消化道发育最快的阶段是20~70日龄期间,这表明3周龄以后随着消化道的快速发育,胃肠道结构、pH值和消化酶浓度均有较大变化。 3、胃酸分泌不足、胃酶活性不强,容易导致微生物的繁殖;消化酶的分泌不足,消化功能不健全 胃酸主要起维持胃肠道中酸性环境和消化酶的正常活性及抑制有害菌增殖的作用。胃蛋白酶消化的最佳pH值为2.0和3.5。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升高,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消化功能混乱。胃内pH值可上升到5.5以上会导致胃中多种酶原(胃蛋白酶、凝乳酶及乳糖酶等)致活能力减弱,饲料中各种养分的消化利用率降低;而且过高的胃肠pH值为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胃酸分泌不足引起胃排空加快,大量未经消化的饲料涌入小肠,加重了小肠的负担;结果导致仔猪发生吸收不良、炎症和拉稀,生长减缓。 4、仔猪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机能活动和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对营养物质特别是母乳的要求比较高,母猪状况、营养的全面性和母乳的变化对仔猪的影响至关重要。
仔猪的问题并不只是体现仔猪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母猪的状况。如母乳的分泌不足、母乳中免疫球蛋白数量和品种的含量不足、乳腺炎、母猪的食欲不振、母猪体温升高产生的热乳以及便秘等对仔猪的影响相当大。
四、仔猪免疫力的构建和母源抗体保护力的缺陷决定了仔猪发生腹泻 1、仔猪免疫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新生仔猪没有免疫能力,主要靠从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G(IgG),仔猪从初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水平在7日龄时会达到高峰,在7日龄后的3周内很快下降,在4日龄后肠道粘膜才粘附母乳中的IgA,形成胃肠道局部免疫,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在出生后7~8d才开始启动,3周龄时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才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A。随后自身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发育,但直到4~5周才发挥作用,6周以后才趋于完善。 2、母猪免疫球蛋白的传递方式及仔猪初乳吸收对仔猪免疫的影响 猪的胎盘是上皮绒毛膜型的,这种胎盘阻止母源抗体免疫球蛋白G通过胎盘直接传递给胎儿,因此刚出生仔猪体内的抗体水平基本为零,出生后只能通过吸收初乳来获得母源抗体免疫球蛋白G,提高自身的免疫水平,抵抗外界病原菌的入侵。 新生仔猪免疫状态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吸收呈正相关。初乳一般是指母猪分娩后三天内乳腺的分泌物。初乳和正常乳主要区别是乳蛋白,初乳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①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前体物的营养性物质;②提供特异的和非特异的免疫保护防御功能;③传达母源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信号。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防止细菌和病毒性病原体在粘膜上皮上粘着,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并阻止其在肠细胞上粘着,并中和细菌产生的热不稳定毒素。 保证每一个仔猪都及时得到初乳是增强仔猪免疫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母猪初乳中的抗体水平在分娩后几个小时下降很快,而仔猪肠道只有在出生后36h内能吸收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后肠道关闭,即使乳汁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也易被乳蛋白酶消化破坏而失效。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要在出生后7~8d才开始启动,这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IgG是保证仔猪成活、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影响到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生长发育还影响到断奶后的生长。 3、饲料中抗原蛋白和采食量对仔猪免疫系统的影响 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免疫系统会遇到来自饲料中抗原物质的巨大挑战,。对仔猪免疫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早期断奶仔猪应激会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断奶后10~18日龄的仔猪恰好处于一生中免疫的最低水平,此时仔猪对病原的抵抗力极差,也是仔猪断奶10~18天后最容易发病有关。饲料中的抗原蛋白如豆粕蛋白等对仔猪免疫系统也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的抗原蛋白可被3周龄肠道吸收,饲喂新的饲料抗原性蛋白可出现暂时性过敏反应,提高隐窝细胞的生长速度,致使肠道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绒毛萎缩和腹泻等。 有研究表明,采食量对于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限制饲喂的仔猪免疫能力明显低于自由采食组的仔猪。此时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保育金肽 由于分娩前后的腹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其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而全面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