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腹痛一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千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腹痛为小儿常见证候,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婴幼儿不能言语,多表现为无故啼哭,如《古今医统·腹痛》说:“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两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故,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后世一般将腹痛分为寒、热、虚、实4大类,较便于掌握。导致腹痛的疾病很多。西医学中的胰腺炎、肝炎、胆道疾病、肠梗阻、肠套叠、阑尾炎、腹膜炎、溃疡病穿孔、肠道寄生虫病、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腹腔淋巴结炎等腹部器质性疾病均可出现腹痛。本节所讨论的腹痛主要为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痛主要为再发性腹痛,占腹痛患儿总数的50%~70%。
1.感受寒邪由于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腹部为风寒所侵,或因过食生冷瓜果,中阳受戕。寒主收引,寒凝气滞,则经络不畅,气血不行,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说明寒邪内侵,气滞血凝,可以引起腹痛。
2.乳食积滞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乳食又不知自节,故易伤食。或因过食油腻厚味,或强进饮食、临卧多食或误食变质不洁之物,致食积停滞,郁积胃肠,气机壅塞,痞满腹胀腹痛。或平时过食辛辣香燥、膏粱厚味,胃肠积滞,或积滞日久化热,肠中津液不足致燥热秘结,使气机受阻,腑气通降不利,从而发生腹痛。《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不节是导致腹痛的重要因素。
3.虫积由于感染蛔虫,扰动肠中,或窜行胆道,或虫多而扭结成团,阻止气机,不通则痛。
4.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弱,脏腑虚冷,或久病脾虚,致使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损伤阳气。阳气不振,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气机不畅,腹部绵绵作痛。《诸病源候论·腹病诸候》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说明阳气素虚,脏腑虚寒,其腹痛久延不愈。
1.寒痛腹部拘急疼痛,阵阵发作,常于受凉或饮食生冷后发生,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加,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
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色红。
2.伤食痛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和不思乳食为主要临床表现,有伤乳伤食病史,伴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粪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淡红,苔厚腻,脉滑实,指纹紫滞。
3、虫痛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作时止,伴嘈杂吐涎,有时可在腹部触到蠕动之块状物,时隐时现,有便虫病史,形体消瘦,食欲不佳,或嗜食异物。如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时作时止,伴见呕吐,荏至吐出蛔虫。
4,虚寒腹痛起病缓慢,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面色少华,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指纹淡红。
1,寒痛
(1)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处方:补脾经、摩腹各次,揉一窝风、揉外劳宫各次,拿肚角20次。
(3)方义:补脾经、摩腹能温中健脾;揉一窝风可散寒止痛,善治感寒腹痛;揉外劳宫能温中散寒;拿肚角行气止痛。
2,伤食痛
(1)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2)处方:补脾经、清大肠、摩腹各次,运内八卦、清板门、推四横纹各次,拿肚角20次。
(3)方义:补脾经健脾消食;清大肠可清肠胃食积,通腑止痛;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能消食化滞,理气止痛清板门可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以止痛拿肚角行气止痛。
3,虫痛
(1)治法:理气安蛔止痛
(2)处方:摩腹次,揉一窝风、揉外劳官各次,拿肚角各20次。
(3)方义:揉一窝风、揉外劳宫能温中安蛔,摩腹健脾行气,拿肚角理气止痛。
4、虚寒腹痛
(1)治法: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2)处方:补脾经、摩腹各次,揉外劳宫、运内八卦各次。
(3)方义:补脾经健脾助运;揉外劳宫、摩腹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运内八卦宽胸理气,调气助运。
1.注意饮食卫生,勿多食生冷。
2.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3.餐后稍事休息,勿做剧烈运动。
4.剧烈或持续腹痛者应卧床休息,随时查腹部体征,并作必要的其他辅助检查,以便作好鉴别诊断和及时处理。
5.寒性腹痛者应温服或热服药液,热性腹痛者应冷服药液,伴呕吐者,药液要少量多次分服。
推荐阅读
中医小儿推拿(44个穴位及推拿手法视频)
文章内容源自其他平台,版权归原创所有,由:岐黄健康之术,小编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岐黄健康之术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