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北京银行“基金赚钱我却亏”并不是少数现象。-年,麦哲伦基金13年间资产规模由万美元激增至亿美元,年化回报率高达29.2%,称冠全球!然而投资这只基金70%以上的投资者是亏钱的。很多认为自己总在赔钱的投资者这时就疑惑了,基金业绩这么好,他们还亏钱?解释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难就难在,投资中的人很难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基金赚钱基民赔钱怪象基金净值下跌,大家的收益都在损失,赔钱我们都能接受。但却有投资者常埋怨,选的每只基金净值表现都不错,可一旦自己拿上它就开始赔钱,赚钱的永远都是别人的基金。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研究机构早已给出解释:●据华宝证券的研究,年9月15日到年11月14日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是10.1%,万基金投资者中有42%的投资者持有时间小于1个月,平均持有12.6个自然日,平均收益率为0.5%,显著跑输指数。●持有基金小于1年的投资者比例高达78%,这部分投资者中很多人不管基金净值怎么变化,亏损赔钱的概率都很大;而剩余22%平均持有时间大于1年的投资者,盈利的投资者占比80%,平均收益率达到17.4%。因此可以说,投资基金赚不赚钱和基金表现相关性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基金投资者的持有期和投资理念才是关键所在。许多投资者质疑自己“时运不济”,只是因为太在意净值短期的波动了,把一个长期的计划打乱节奏按临时方案操作,难免会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投资者为何会陷入误区?我们先看一个广泛流传的案例。假如投资者面前有两只基金可以选择:●A基金连续3年的收益率为50%、50%和-50%;●B基金连续3年的收益率为20%、20%和-20%;你会怎么选择?假设初始净值为1,选择A基金的投资人,可以获得1.的回报。相信这是很多人的选择,因为涨幅大,收益看上去就更高。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低涨幅、低回撤的B基金,可以获得1.的回报,是高于第一支基金的。这个结果跟很多人的直觉是相反的。所以说,短期的高收益不代表长期能累积收益,波动性往往很容易迷惑我们。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人就是坚信自己能在第三年前提前出货,我们丝毫不怀疑总会有敏锐的投资者能超前感知到风险,但金融市场这么多年发展,有这种神乎其技的毕竟只是寥寥数人而已,大多数人赚钱还是靠长期理念投资,还有更多人却是倒在了第二个50%里面。尤其在牛市里,基金投资者具有明显的追涨杀跌行为,反而赚不到钱。中国基金业协会做过一个统计,权益基金在牛市启动前、每轮的股灾期间出现大规模基金赎回,而在牛市中后期和反弹阶段却出现大量净申购。买在高位,经历短暂的净值上涨后往往是更长时间的亏损。另外,由于媒体往往会一窝蜂报道那些短期业绩好的基金,一些“网红”产品吸引了市场大部分的注意力,引发天量申购,给基金公司管理和基金经理带来“幸福”的压力,让一些本来规模适度的基金膨胀到超过自己的管理能力,失去对市场的敬畏,业绩表现掉头急转直下。如何与基金共赢?首先我们要有这个基本认知:基金的短期业绩是无法预测的。抱着快速赚钱的目的买基金,十有八九会买在业绩高点,让投资结果和初衷背道而驰。其次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树立中长期的投资理念,投资要建立在充分明晰收益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上,理性选择长期业绩稳定基金和基金经理,避免追涨杀跌,享受市场发展和优秀基金经理带来的长期回报。然后在具体操作上要重视资产配置的作用,尽量在资产包中搭配好不同风险权重的产品。如果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打理,可以选择每月定期投资,不管涨跌,持续少量地投入资金,在健康的心态中享受稳定可期的收益。当然,一次性投入然后静待收获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不过,在买入卖出时机的选择上还是有点小窍门,我们来看看你身边赚到钱的人是不是这样做的。进场时机:在市场特征不明确、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的时候进场;或者即使是在热潮时进场的投资者,如果能够持有基金达三年以上,大概率也是能获得收益的。退出时机:会卖的才是行家,很多人赚到钱只是因为一点,就是在购买前就已经想好了退出策略,一旦退出条件成立,就毫不犹豫的撤出。(免责声明:本文由企业供稿,所涉及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不代表本网立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仅供读者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